2025-16-04
金秋時節,棉桃綴滿枝頭,迎來豐收時刻。
近日,湖北省棉花機械采收現場觀摩暨技術培訓會在黃岡市黃州區召開。陶店鄉袁家鋪村550畝棉花新技術示范基地,兩臺大型采棉機在棉田里來回穿梭,吞棉吐絮,拉開全省機械化采收棉花的大幕。
“我們忙死累活,一人一天才采100斤左右,這大家伙一個小時就能采一二十畝!”棉田里,幾位采棉女工嘖嘖稱嘆。
當前,湖北省大力推廣機采棉,面積為1萬畝。比起人工采收,機械采棉不僅效率大幅提升,同時能有效減少棉朵在采摘、搬運過程中的擠壓、破損、摻雜等現象,保障棉花纖維品質,提高售賣價格。
機聲隆隆,棉田似雪,煞是好看。黃岡市農業技術促進中心種植業發展科余細俊介紹,該示范棉田前茬為小麥,麥后種植品種為張獻龍院士團隊選育的“華棉2270”。“華棉2270”生育期100天左右,株型矮小緊湊,結鈴集中,對化學調控劑敏感,方便機收,且耐高溫。通過集成機械播種、增加密度、簡化施肥、合理化控、病蟲害防治、催熟脫葉、集中采收等棉花輕簡高效和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,實現省工省時、提產增收。據田間調查顯示,該棉田畝種植密度6300株、單株成鈴12.4個,理論籽棉畝產273公斤。
黃岡是湖北省重要的棉花生產基地,植棉歷史悠久。據黃岡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蔡智桂介紹,自2020年以來,該市棉花種植面積穩步回升,目前已恢復至35萬畝左右。其中,棉花輕簡栽培技術模式示范面積累計達3萬畝,每畝可為棉農增收200-300元。
棉花產業是湖北的傳統優勢產業,承載著國家戰略物資安全、棉農增收致富、紡織服裝產業鏈穩定的三重使命。受人工成本高企、比較效益下降等因素影響,湖北省棉花生產面臨著嚴峻挑戰。
“實踐證明,大力發展機采棉、推動生產全程機械化,是穩定恢復棉花種植面積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和根本出路。”湖北省農科院黨委委員、副院長梅書棋坦言。
作為全省農業科技創新主力軍,省農科院近年來聯合全省產學研力量,在棉花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攻關與示范推廣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。該院自主培育的“EZ9”“ZD2040”等早熟豐產機采棉品種通過國家審定;集成的“長江流域機采棉規范化栽培技術”和“機采棉集中成鈴調控核心關鍵技術”入選農業農村部棉花主推技術;2022年,在仙桃建成長江流域首條機采棉清花加工一體化生產線,實現了從種植到加工的全程機械化閉環。全省示范規模從最初幾十畝、幾百畝,發展到如今的單一種植主體超千畝規模,核心示范區籽棉畝產穩定在200公斤以上。示范區域從江漢平原擴展到鄂北棉區,實現了全省主產棉區全覆蓋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獻龍欣喜地見證了這場豐收,點贊湖北機采棉示范種植成果。他表示,當前,我國棉花面臨著全球變暖、化纖替代等多重挑戰,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棉花需求的增長。一方面,棉花作為天然纖維,是環保消費趨勢下的主力軍,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;另一方面,要加強農工融合,加快構建從研發生產、機械化管理到軋花、紡織的棉花全產業鏈,不斷提高生產效率,從而保障棉花優質高產。